发布时间:2016-10-26 作者:海尔森心理网 点击量:803
来到日本,关于宗教的问题始终是无法避开的,这也是我前往伊势神宫的原因,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宗教的好奇心,所以来到这里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日本宗教的缘由,更想看看何为日本人的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也是日本的第一大教,但是神道教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教派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它没有诸佛教的释迦摩尼、基督教的耶稣等此类的教主或唯一神灵,而是一种自然崇拜,即世间万物皆可为神,也皆可为道。日本天皇的祖神——天照大神也是其中之一,而供奉其的伊势神宫在日本人心中的位置便可想而知了。
到达伊势神宫时已经有许多日本游客来到了这里,每位前来朝拜的日本人均在神宫入口出停下脚步,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后才继续前进。由于神宫的内宫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此次也就只能在外宫参观了。
记得之前在查看伊势神宫的资料时了解到,伊势神宫每二十年就要推到重建,重建的位置就在原神宫的旁边空地上,除此之外,供奉神灵作用的衣物、器皿等等也都要重新制作,如此做法已传承了1300年,而此举的目的据说是要让神灵一直可以住新房、穿新衣、用新物。当时看后哑然失笑,真是奇怪的想法。
进入神宫范围内基本上无需你自己辨认方向,只要跟随人流最密集的方向便能找到要去的地方,一路走来,见到了各种年纪的朝拜者,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年轻人无疑例外的保持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似我们这般好奇地一路说笑、拍照。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神宫一处用于许愿的庭院,几十级台阶连接着碎石路与庭院大门。随行的余导告诉我们踏上石阶后就不可再拍照,将信将疑地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所有的日本人无一例外地在踏上阶梯后便收起了手中的相机或手机,更有虔诚者对着大门鞠躬后方才迈步向上。
进入庭院的拜祭和许愿的本国人自觉排成队伍依次向前,结束后只驻足片刻便离开,小小的空间因为这样的举动丝毫没有觉得拥挤不堪。这不由让我对他们的举止心生敬意,想起国内的很多庙宇虽禁止拍照、严禁攀爬的告示牌,但将此视若无物、我行我素的却大有人在,拥挤和嘈杂充满了本应庄重宁静的古刹。再看此时情景,顿感唏嘘。
所谓入乡随俗,加之并非为瞻慕朝拜而来,所以在此处的参观便多了几分轻松,一路看着、听着,享受难得的安静。
因为无法进入内宫,所以在外宫的参观并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原路返回到入口后便去伊势古街转了转。
伊势古街是一条小的商业街,却因为古色的建筑令其别有风味,如果去过西塘的朋友应该不难想象。在熙攘的人群中穿行,不时会看到身穿和服的年轻情侣以及行走的僧人。因为此前并未来过这里,所以也就没有明确地寻找什么,虽然如此,但依然觉得这里有我想要的某样东西,直到那一声声清脆的声响让我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家不大的店,里面出售的是各式的陶瓷器具和风铃,而那声音的来源便是这些风铃,略微抬头,用手轻轻拨弄,阵阵清脆由此传出,我在将店内所有风铃尝试了一遍后便选出最喜欢的两款。一款声音干净清脆,没有丝毫的拖沓,清新明快;另一款余音悦耳,没有劣质的沉闷,温润婉转。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我来说顿时犯了难,再三犹豫之后还是钱包帮我做了决定,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悻悻离开。如此看来自己终归还是无法免俗,想做大雅之人当真并非易事。
午饭过后我们一行人便乘车前往名古屋城,而这也让我将目光渐渐转移到我们可能更为熟悉的日本。
说到名古屋城就不得不提他的建造者德川家康,而我们关于日本历史的最初记忆似乎也是从这位大人物开始的。德川家康于1612年修建了名古屋城,建成后便一直作为德川家族世代居住之地,直到二战的硝烟将这座名城摧毁殆尽。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名古屋城是1959年重新修复而成。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历史的痕迹也已逐渐淡去,而这里也成为当地人生活休闲的场所,我无法想象当时这座城池的身姿,但仅凭如今这座重修之物也可窥知一二,对于那段历史也许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番吧。
一天的行走结束于名古屋,回程的车上天色渐晚,思绪也再次回到此行的目的上。在伊势神宫的所见让我去试着思考信仰是什么,也许这样的思考太大,但却是值得的。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信仰对于我们国内的人来说似乎有些遥远,亦或者说这个词一直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绝缘。当我们谈论生活的话题无法摆脱买房、上学、收入等等事情的时候,这就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国情和体制的问题。
对物质的痴迷追逐让我们错过了很多事情,太多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无暇顾及信仰这个有些飘渺的东西。我知道今日的日本绝不会有北欧那样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诸多的现实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相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即便他们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自杀率,我仍然相信他们内心仍要比我们更加富足,因为较之我们而言,他们多了那份信仰,那份安静的信仰。
未完待续
敬请明天继续关注